心内科护理改进
郭莎莎
由于心内科慢性病及老年患者居多,对护理人员的操作水平要求高,护理工作要时刻体现患者的需要,为此应提高护理质量,规范护理人员的行为。为提高心内科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减少纠纷和差错,做好预见性防范,以确保对老年患者的护理安全,我们对心内科护理进行了有效的改进,下面就这些改进和效果进行如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8月~2012年6月心内科收治的256例患者,男160例,女96例,平均年龄65.6岁,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各128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质量、病情及文化程度等方面无差异(P>0.05)。
1.2 研究方法
1.2.1 实验组
事先参照对于接受介入手术患者制定特定的临床护理路径表,由床位护士及时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对患者进行系统全面的护理。同时要及时做好记录、签名,以便进行评估分析及整改。
1.2.2 常规组
常规介绍医院环境及规章制度,执行常规遵医嘱护理模式,围手术期内实施常规护理。
1.2.3 评价标准
对两组患者尿潴留发生例数、穿刺部位出血血肿发生例数、平均住院天数进行统计,并在出院时进行满意度测评,评估患者对本次医疗的满意程度。
2 结果
两组患者接受介入手术后的成功率均达到100%,无死亡比例。至出院时,所有心内科患者的症状均得到了缓解,符合出院指针。实验组患者不仅术后尿潴留的发生例数,而且其穿刺点出血血肿例数、平均住院日也明显少于常规组。实验组出院时的满意度调查也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
3 讨论
本实验观察发现,实验组患者术后在尿潴留、出血血肿的发生例数上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经对比分析发现这主要是由于常规的遵医嘱护理过于机械,护理措施生硬而简单,缺少人文关怀而致术前、术中及术后等护理环节上出现许多人为的延误或护理措施不到位。这不仅加大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还延误了病情恢复时间及住院费用的增加。相反,应用进过改进的护理路径后,患者住院日显著缩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下降,有效地减轻了患者的焦虑,提高了对医疗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说明了在接受介入治疗后实施的以心理护理为主的新型临床护理路径的科学性及在医疗卫生领域推广临床护理路径的必要性。
心内科患者在发生冠状动脉狭窄后,出现心肌缺血、心绞痛、高血压等症状,因缺乏对本病的认识,所有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心理、羞涩心理、悲观消极、恐惧紧张、疑病等心理问题,新型的护理措施中非常注重有效沟通的意义和应用。根据患者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层次的心理特点,针对性地进行有效的沟通,可使护患双方增进了解和认识利于介入治疗的进行和患者的痊愈。护士只有对自已的角色有全面充分的认识,很好地承担自已的角色责任,履行自己的职责,才能进行有效沟通。
护理过程中常需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有:①非语言交流:通过眼神、动作、表情、姿势等将信息传递给对方,是无声的,它有辅助表义、强化感情的作用。护士举止端庄大方,操作技术娴熟,才能给患者留下美好印象,消除不良情绪,产生亲切感、依赖感、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②用关注的目光:微笑的表情稳定患者情绪,减轻患者的恐惧与焦虑心理,护士接诊时应以热情、主动、微笑的面容,平静的目光注视患者,倾听叙述表示同情、关心、使之产生温暖安全亲切感,平静地接受治疗。③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护患关系是帮助与被帮助关系,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如介入手术前的病人,常表现为焦虑抑郁,对护士的工作不理解,不配合。经过护士的耐心细致与病人进行交流、耐心倾听、给予安慰、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之积极配合治疗。④鼓励病人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减少下肢血栓。鼓励病人增强自信心,克服困难。
人类的护理经历了很大的演变。这种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以病人为中心的功能制护理过渡到以病人为中心的责任制护理,进而演变到以人为中心的系统化整体护理。①在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中,护理关注的重点是疾病;②功能制护理则以完成各项医嘱和常规的基础护理为主,注重发挥护理的职能;③责任制护理以病人为中心,其特点是一个护士自始至终负责几个患者并按护理程序和方法进行全面的护理,注重护理质量和护理工作的连续性及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等,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护理理念。现阶段的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是基于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对心血管患者的全面、整体的关怀和照顾。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的心内科患者在接受介入治疗后面临的心理问题比较多,心理护理方面不可忽视,根据病人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运用有效沟通的技巧,和人性化护理的原则,对其进行心理护理,利于介入治疗的成功和病人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