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学科动态
  • 学科动态
  • 通知公告
专家介绍 重点专科
  • 科室简介
  • 特色技术
  • 专家介绍
患者服务
  • 就医须知
  • 出诊信息
专业园地
  • 最新视点
  • 学术交流
  • 精彩课件
  • 学术年会
健康教育
  • 专家讲座
  • 科普知识
在线地图
  • 景华院区
  • 开元院区
 

 
专家讲座
科普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健康教育>科普知识


糖友吃水果,且吃且选择

字体【    发布时间:2023-03-29    文章来源:
 

新鲜水果陆续上市,由于水果大多很甜,其主要成分含有葡萄糖、果糖和蔗糖等大量的糖分,糖尿病人若食用不当,人体吸收比较快,有可能影响到血糖的稳定,使病情反复,因此一些糖尿病患者对水果选择了“忌口”。
专家认为,水果并非是糖尿病患者的禁区,水果不仅口感好,而且富含维生素、果酸、矿物质等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且部分水果含有相当比例的膳食纤维,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好处多多。糖尿病患者可以选择水果,但必须掌握好数量、时机,同时检测血糖。只要遵循科学原则,有选择地吃,糖友还是可以享受水果的美味,享受快乐人生的。
可吃西瓜、樱桃,少吃甜瓜、香蕉
专家介绍,糖友要尽量选择含糖量低的水果,如西瓜、草莓、樱桃、白兰瓜等,需限制食用含糖量较高的水果,如甘蔗、山楂、香蕉、荔枝、甜瓜等。其中西瓜水分含量达90%,含糖量相对低,食用适量西瓜后,大部分糖分可随体液排出,所以糖友可以吃适量的西瓜。
也可根据血糖生成指数(GI)选择水果,血糖生成指数反映了某种食物与葡萄糖相比升高血糖的速度和能力,尽量选择升糖指数低的水果。
有关资料显示,低升糖指数水果包括黄瓜、草莓、樱桃、柚子等;高升糖指数水果主要有香蕉、荔枝、枣、桂圆、菠萝、葡萄干、芒果等。其中部分水果的血糖生成指数分别为:生香蕉53、猕猴桃52、柑橘43、葡萄43、李子42、苹果36、梨36、鲜桃28、柚子25、樱桃22。
由此可以看出,香蕉的血糖生成指数较高,反映了香蕉进入胃肠后消化快,吸收率高,转化为葡萄糖的速度快,导致食用后血糖迅速升高;而樱桃的血糖生成指数较低,表明樱桃食用后在胃肠中停留时间长,吸收率低,转化为葡萄糖的速度慢,血糖升高慢,人体有足够时间调动胰岛素的释放和合成,使血糖不至于飙升。另外,研究表明,樱桃中富含花色素苷,该物质可有效降低糖尿病患者体内的糖含量,所以樱桃具有部分降血压、血糖,改善便秘,保护肠胃的功效。
“放甜”的水果不要吃
专家提醒,不同品种的水果,由于生长地点、时间、季节、成熟早晚不同,水果有一个最佳的可食期。有些水果可随摘随吃,既美味又新鲜,且口感很好;有些水果如果放置一段时间,再去吃的话就会感觉到甜,口感更好了。这是因为水果里糖的含量提高了,口感也更好,这就是所谓的后熟期水果。
专家说,对非糖尿病患者而言,有些水果放置后才是其“最佳可食期”。但是为了减少对血糖的影响,糖尿病患者在选择此类水果时,要尽量选择新下来的、后熟时间较长的、目前含糖量较少的水果食用,以使其对血糖的影响降到最低。当然,这样享用水果的口感可能略有下降。
水果做零食,“半晌不夜”吃
专家认为,吃水果要适时适量,还要注意检测血糖。饭前或饭后立即吃水果对血糖影响较大,因此一般不要饭后立即吃水果,可以选择饭后两个小时再吃,即尽量选择在两餐之间,作为餐前加餐。在血糖控制良好的情况下,适量水果对糖尿病患者是有益的。吃的时候要少量多次,如一个苹果分2~4次吃完,而不要一口气吃完:吃葡萄一次不超过5粒。分餐次数越多,对血糖的影响越小。
吃水果前一段时间尽量维持血糖达标(血糖<8mmol/l),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选择水果要慎重。也可根据吃水果血糖水平评价水果的选择是否合适,如血糖<10mmol/l,水果种类和吃的量合适,如血糖>10mmol/L,应更换种类或者减少水果量。
另外,吃完水果以后最好适度做点运动,以帮助更好地控制血糖。
专家说,糖友吃水果不能像正常人那样想吃多少就吃多少,而要有个定量的概念,最好把总量控制、少量作为基本原则,同时适当减少主食的量。如果每餐能减少一点儿主食,就可以在两餐之间增加一定量的水果,就是把水果当成零食吃。
有糖友总结,柚子、橙子、橘子、猕猴桃、李子、杏、葡萄、苹果、梨、桃等水果每吃200克就应该减少25克粮食。如果进食150克的柿子、香蕉、鲜荔枝,也要减少25克主食。如果进食500克的西瓜或300克的草莓,也要减少25克主食。袁慧娟认为,每个糖友都可以摸索适合自己的“吃水果、减主食”的规律。“只要遵循一定原则,科学合理地食用,糖尿病患者不必对水果忌口。”专家说。

主办单位:洛阳市心血管专业委员会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
地址:河南省洛阳市涧西区景华路24号 电话:0379-64830483 豫ICP备10203020号-1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并不作为疾病诊治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